我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戴庄村。因戴姓人家较多,所以取名戴庄。可在近年农村办户口、身份证时,戴庄的几千名戴姓居民一夜间改成了“代氏”。
戴改代后,给我家乡戴氏人家和社会交往带来许多麻烦和苦恼。
一是一家人不是一个姓。在办证之前已到外地上学、工作、参军的仍是戴姓,和在家乡的父、子、兄、弟、姐、妹等变成了不同的两姓。如有的家庭祖父姓代,儿子姓戴,孙子姓代;有的哥哥姓戴,弟弟姓代等情况。
二是彼此书信、包裹、汇款等不能正常邮递。由于书写与证件不符,邮局不给领取,造成无法想像的困惑和尴尬。
三是正在读书的学生麻烦更多。由于学籍档案是“代”姓,即使派出所给改正,可学校、教育部门说不能改,给学籍管理、发放毕业证带来诸多问题。
四是当成笑料。中国历来把姓氏看得很重。戴改代后,自家的家谱前后矛盾,外村族人不认同。戴庄戴家感到耻辱。
戴姓历史渊源。
据《元和姓纂》记载,春秋时宋戴公的后裔以祖上谥号戴字为姓。
延至今日,戴姓人家遍部全国各地及国外许多地区。有人统计戴姓人数名列第五十七位,成为姓氏人口较多的一个大姓。
戴姓文化特点鲜明。
一是没有同近音姓。汉字中,戴的同音字有二十多字,如代、待、带等,唯戴字为姓。在《百家姓》里,有的姓氏一字多音,如任、单;一音多姓,如于、余、俞、虞;还有些姓虽不是一个字,但发音近似,如吴与武,周与邹等。在这些姓氏里,凭嘴说姓氏,别人不易弄清是哪个字。如某人说自己姓张,别人弄不清是立早章,还是弓长张。相反,某人说姓戴,如果有人问哪个戴,说明这人没文化。先人已为我们申请了戴姓专利权,早早排除了近音姓、同音姓字的干扰。
二是她是以“戈”字为部首的四个单独汉字(戈、土、田、共)组成(见新华词典1982年版),笔划较多。且没有简化字。有人误认为代是戴的简体,一些戴家人也随意把自己写成“代”某。事实上,汉字简化方案里没有戴字简体。
戴和代是两个完全不同意思的两个字。戴、代二字不能混用,不可代替。如果谁把戴姓写成代,就是改了姓。戴家不答应,列祖列宗不答应。
据说家乡有关部门已免费重新办理户口、身份证,更改错误。除在校学生外基本上都改过来了。远在外地的我为之高兴,为之呐喊,他们为人民办了一件实事。
把戴字写成代字的人,不客气的说,是地地道道的无知、没文化。遗憾的是把戴姓写成代的在全国不止我家乡一处。在报端、电视不时看到“代”某某。可一旦成名后不久,报纸、电视又将此人改写成戴某某了。
外人写错不能原谅,自己改姓不能容忍。因为你对不起家人,对不起列祖列宗。
为不被外人耻笑,不为本家人唾骂,不给后人添麻烦,谨此呼吁,那些把戴写成代的族人,尽快改正错误,回到戴姓系列里来,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;那些随意把戴写成代的人,希望你们高抬贵手,千万不要再做那种张冠李戴的事情了。
号召“代”认祖归宗:姓氏用字 “戴”非“代”